第80节
作者:孺人      更新:2024-01-12 02:00      字数:3978
  不过谢老头显然是猛的得到这么一个消息,情绪显得很是低落。晚上吃饭的时候,饭都没动上几口,最后还是倒给大黄和胖猫吃去了。
  所以谢意就没好跟谢老头说这事,最后道第二天,还是带着谢嘉一块上了三轮车。
  事后证明,谢意当时就真的不该顾着谢老头的情绪,把谢嘉给带上。
  所谓的堂叔爷爷的家,紧挨着火车站旁,是栋很老很老的院子。
  这一路上,谢意也从谢老头嘴里大致了解了这个堂叔爷爷的一些事情。说到底,还是以前穷,吃不起饭惹的祸。
  堂叔爷爷是招赘出去的。
  招赘过去的郎本身就低人一等,再加上那边女方家也够厉害的,反正后面因为各种事情导致了两家接近二十多年没来往了。
  结果这一来往,就是来奔丧。委实算不得上是一件多高兴的事情了。
  谢老头一进堂屋门,就对着遗像里头的人猛哭。就连谢卫国,也跟着抹起了眼泪来。倒是谢意,对这个陌生的堂叔爷爷一点印象也没有,除了一点惋惜,一点心酸倒真没啥别的感情了。
  索性跟在谢老头后面,搀扶着他。后面的谢嘉则紧紧的抱着谢卫国的手臂,不停的说,“爸爸,爸爸,你别哭了。”
  谢老头和谢卫国没能哭太久,立马就被人带到账房去了。
  谢意从兜里拿出五十块钱出来,说了几句,然后把钱交到了账房先生的手里。
  接过钱,那边很快在本子上写上,谢老头二十,谢卫国二十,谢意十块的字样。至于谢嘉,还是小孩一个,是不用给这钱的。
  登记的本子叫人情簿,登记好了,以后主人家是要根据上面的人情去还的。
  钱一给完,那边按照来的人数,发给了谢意四个白布拖头。这个发下去,谢意他们就得带在头上的。一般情况下,也是自家亲戚才发。
  而所谓的奔丧,真正会伤心难过的大多还是自己的至亲。至于其他的人,能好言安慰你几句便能算是很好的了。大多的人,都是奔着面子过来吃白喜事的。所以不大的院子里,闹哄哄的,一群一群的人围在那里说笑聊天。
  谢老头的情绪一直很低落。
  晚上吃饭的时候,在席面上,又只是少少的吃了一点点。
  谢意看着有点心疼,“爷爷,你在多吃点吧,明天还有一天呢!”
  当地白喜事,是要停灵三天的,到第三天下午才会让人抬着棺土葬。等于说,谢意他们几个今天晚上是肯定回不去的了,得在这边住上两晚。
  不过说到住,谢意眉头就皱了起来了。他们下午早早的赶了过来,这礼钱给交了,主人也见了,可关于晚上睡觉的事情,却一点都没见说一声。
  这人都来了,你这主人家的也不好不给人安排个床铺吧?哪怕是人多,挤一点,那你到现在了,也该说一声了。
  然而事实上,一点也没有。
  谢嘉在家里养成了个习惯,吃完晚饭后,就开始打哈欠了。
  正常来说这时候要是在家里,一家人早脱鞋子挤在一个大木盆里面泡脚好睡觉了。然而这里确实不方便,谢意想着也就这么点时间,忍忍吧。
  不过可以不洗脚,但不能没地方睡觉啊!
  眼见着谢嘉小脑袋跟小鸡啄米一样的,时不时点一下,谢意便抱着谢嘉找到了管事的人,问睡觉的地方。
  人家倒也带着他们去了,可是呢,去了之后傻眼了。
  这边一共准备了六间屋子,结果这六间屋子里面早早的就有人号着了。
  占着床的人也不睡觉,就坐在床上聊天嗑瓜子。
  都是一块来奔丧的亲戚,谁也不比谁差,没道理人家已经占了位置了,你还让人家让出来吧。
  这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呢,管事的也为难,说主人家这边就只备了这么些床,其他的也没有了啊!管事的最后好言好语的劝,“要不,你们先坐着,我再去问问。”
  再然后,就溜了。
  等再特意去找人,人依旧是那句,“好的,好的,你先等着,我帮你去问问。”
  问,问个毛线,每次这么一回答,就再不见回来了。而且也不光谢意这边没地方睡,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也没地方睡。
  大伙能怎么办?只能挤在一张桌子上面打盹呗!
  前半夜还好,下面还烧着煤火,后半夜火熄了,那就真冷了。
  谢意搂紧了已经睡着的谢嘉,心里头恼火的很。这要不是外头已经乌漆嘛黑的了,他指定立马载着谢老头,谢卫国他们,开着三轮车回家去。
  没见过主事的人,是这样来办事的。既然什么都安排不好,就不该通知他们这些亲戚过来。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谢意载着谢卫国还有谢老头,谢嘉他们就回来了。
  朱娇娥挺诧异的,“不是说要在那边住上两天,明天下午才回来的么?咋现在就回来了啊?”
  问完之后才发现,谢意也好,谢老头也好,还有谢卫国,三人这脸色都挺不好看的。还有谢嘉,还睡得迷迷糊糊的,看到朱娇娥了伸出双手喊,“大嫂抱。”
  谢意强撑着力气把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可把朱娇娥心疼坏了。眼下这会还是正月呢,这大冷的天一晚上不睡觉,那得多伤身体啊!
  啥话也别说,先回床上睡觉去吧。
  然而美美的睡了一觉醒来后,到了下午时分,谢老头仍旧固执的让谢意载他去县城。
  因为按照习俗,今儿晚上和明天才是丧礼的重头。像谢卫国和谢意这种做人侄子和侄孙的,到后半夜的时候,是要起来绕灵堂的。
  谢老头对于那边昨晚上的事,是有气。没生气的话,他早上也不会跟着谢意回来。可不管多气,今儿晚上该去的时候还得去。
  所以谢意起来后洗了把脸,又得开车三轮车去县城。不过这一回他没有带上谢嘉,因为谢嘉昨儿晚上有点受凉感冒了。
  谢老头也心疼最小的孙子,所以谢嘉不去,谢老头也没说什么。
  其实这门亲戚说起来,也就那个所谓的堂叔爷爷跟谢老头的那一层关系在羁绊。至于其他的,相处起来都陌生的很。
  毕竟二十多年没来往的,要说多亲热也说不上去。
  所以一送完葬,谢意载着谢卫国,谢老头他们就直接回去了。
  不过回来之后,谢老头到底是年纪大了,也病了一场。病好了之后,就说要去买木头,找木匠过来,帮忙打千年屋。
  所谓的千年屋,就是棺材。
  老一辈的对身后事都看中的很,大多数的老人家在上了年纪后,就早早的给自己备好了千年屋。条件好点的,还买点桐油回来刷一层。
  刷上一层桐油,是为了防腐。
  做好的千年屋就放在家里,等到了身死的那一天,就能派上用场了。
  谢意心里头明白,谢老头这是从县城回来后害怕了。所以想着早早的把自己身后事给备好。
  村里几乎所有的老人家都这么干,所以谢意听谢老头说的时候,便说,“行,爷爷你放心,木头我一定帮你寻好的回来。”
  对于老百姓来讲,做棺材能用上杉木就算是很好的了。所以自打答应了谢老头之后,谢意就跑了几家木匠家,这才买到了让谢老头中意的木头。
  木头在谁那里买,谢意便干脆请了谁来做这千年屋。
  木匠是到他们家里来做的,所以全程谢老头都在一旁守着看着。哪里有不合适的,也好当场提出来。
  等到千年屋一做好,谢老头显得很是高兴。连带着从县城回来的消极情绪,也跟着一扫而空了。这让一直担心他的谢意瞅见了,可算是松了一口气。
  作者有话要说:
  说实话,农村的葬礼上,就是这样的。
  有的为了热闹,为了好看,为了面子上的事,还请来所谓的乐队唱歌跳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庆祝什么。到处闹哄哄的,真正难过的其实没有几个。
  这些钱花费都不少,一场白喜事下来,十来万是正常。其实很想说,与其这样浪费,还不如在老人生前把这钱给到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孝顺,死了孝顺都是给别人看的。
  第88章
  在送四小只读书前, 先迎来的是谢兰的高考。
  这时候高中只上两年。
  就连一向来不怎么操心谢兰学习的赵桂英这段时间也变得紧张了起来。比如说, 家里的一些活不让谢兰干了,转头赵桂英想起使唤谢菊时, 猛地才发觉这头谢菊也要中考呢!
  有了谢兰一口气考上县一中的事,这边谢菊也铆着劲也想考进去。
  最后没法子,最小的谢梅被抓了这个壮丁了。
  这还不算, 甚至是越接近高考,赵桂英就越紧张,尤其是从学校里面开完班会回来后, 就越甚了。
  比如说, 大晚上的, 谢兰和谢菊姐妹俩在一块挨着做作业时,她时不时往人门口站一会,看一下的。
  晃的次数多了, 姐妹俩想不注意都不行了。
  等到谢兰抬头看过来的时候, 赵桂英就说,“我没干啥, 我就是过来看看。”
  说着,就要离开。完了刚等谢兰低头看书时,她又折回来了, “那个兰子啊,老师说了, 让你别紧张,咱一点也不紧张哈。”
  赵桂英这是想到了老师跟她说的话, 说谢兰成绩很稳定,别太给孩子压力。
  本来嘛,谢兰还真没怎么紧张的,可赵桂英这态度实在是,就有点一言难尽了。不过谢兰还是跟赵桂英说,“妈,我晓得的,我不紧张。”
  “不紧张好,千万别紧张。你老师都和我说了,你就是考不上大学,一个大专还是没问题的。”赵桂英如是说。
  可说是这么说,但谁都看的出来,赵桂英自己已经紧张的不行了。
  谢兰这会觉得,得亏自己心态好,不然本来不紧张的被她妈这么一整,都给弄的紧张了。
  总的来讲,谢兰高考前整个状态都挺好的。就是苦了小谢梅,家务活基本上她全包了。
  一直到谢兰高考完,帮着谢梅分担了一些担子,谢梅才有时间跑出去跟她的小伙伴们玩。
  其实家里头的活也没多累人,但就是琐碎。
  早上洗衣服做饭啊,打扫卫生,剁猪草煮猪食喂猪喂鸡什么的,能让一个人从早上忙到晚上,都不带歇脚的。
  也别觉得谢梅辛苦,这年头农村里的孩子,哪一个在家里不都得这样干的啊!
  再等到谢菊中考完之后,已经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月,七月了。
  七月的太阳是真毒。
  不过再毒的日头,也挡不住三姐妹带着四小只去地里找熟甜瓜的劲头。
  这会才刚进入七月,还不到甜瓜完全成熟的时候。在一片绿油油的地里翻找,偶尔碰到一两个泛黄的甜瓜对于四小只来讲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了。
  把甜瓜摘完,又到地头摘了半篮子的荷兰豆回来,捡老了的摘。
  老了的荷兰豆里面籽特别饱满,回去弄的时候将外面的老皮丢掉,只要里头的籽,然后放点肉进去炒着吃,四小只最爱了。
  甜瓜刚摘回来还不能吃,得打一桶井水回来,将瓜放里头凉上半个小时。到时候再吃,那味道才好。
  每回四小只这么吃的时候,赵桂英总说这几个孩子嘴刁。要搁他们那时候,有的吃就不错了,那还能这么讲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