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 第109节
作者:
桃籽儿 更新:2024-01-13 01:22 字数:5039
顿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语气软了一些,小声嘀咕:“不过现在我总算晓得你在想什么,这还是好的……”
他听见了,摇头笑了笑,没过一会儿又听到女人问他:“那往后呢?往后你还会再信什么主义么?”
“心中无所信的人总会过得更艰难的,”她的神情又显得有些哀愁了,“譬如那些过多了苦日子的人总要信个教奉个神来安慰自己……主义什么的有时或许也是差不多的作用,再不济也能帮人找到些同样相信的伙伴,不至于太孤单……”
“倘若往后又有一种新的主义出现,你还会再相信么?”
“或者……你还相信会有这种主义出现么?”
那天的最后他也没有回答她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累了、还是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她也没有再逼问——白小姐一贯是这样,若是真不讲理起来便是天下第一的不讲理,可若诚心想要温柔便又是天下第一的温柔,她晓得他迷惘彷徨,于是也不会追着他的痛脚去踩,只默默把一切交给未来的时间去验证。
——而那天的那番长谈同样也给她带去了许多影响。
她们办刊物、本来就是要博采众家之言,其中牵涉的主义自然更是繁杂;而由于各类社会运动逐渐兴起,近来她们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也越来越多,其中观点真可谓百家争鸣,谁与谁的见解都不同,且人人都有一番正经的道理。
她经常会翻看这些稿子,却没有办法分辨其中的正误,又想小小一本刊物尚且容纳了如此之多的分歧,遑论是一个有四万万人口的国家?一瞬间仿佛明白了他的困惑和茫然,心中也变得乏力了。
她于是渐渐也不再钟爱于和编辑部的女孩子们谈论主义,只一心回去译自己的书——译书总是不会错的,哪怕只让中国的国民多了解些世界的风貌和他国的历史也有很大的益处,比起传播主义这种事、风险是要小得多。
——也许这便是十几年前他的想法吧,于他而言选择从军就是如此,因为不愿犯错贻害国家,故而索性去做一件更容易分清是非的事,或许的确有些回避混乱的意思,可却同样出自一颗对国家无比忠诚的心。
原来她与他……竟是殊途同归。
可世上既有像她跟他这样不敢再接近主义的人,便有另外一些深深笃信且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人。
——比如程故秋程先生。
1920年除夕之前,白清嘉曾邀请编辑部的朋友们一起外出参加聚会,李锐和程故秋也一并来了,两人还好心地给大家带了新年礼物。
“还是过年来得好啊,”编辑部的女孩子们都笑着说,“既有礼物收、又能见到程先生!”
可不是?
程故秋可是有许久不曾跟大家一同聚了,似乎打从白清嘉怀孕之后他便一直有些避着她,后来徐冰砚从外面打完仗回来他就更是再也没登过白公馆的门,要不是过年这样的时候特殊,恐怕他也不会露面的。
白清嘉大概也晓得对方为何会回避自己,心中亦感到一些怅惘和无奈——她是真心把他当作值得深交的友人的,可男女之间的关系有时却难免多几分复杂,她不能强求,只好也同样避着他。
那一晚却很不同——他在众人围炉欢闹时静静坐到她身边来了,青色的长衫清俊儒雅,舒展的眉眼开阔温吞,永远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令尊与令堂最近还好么?”
他礼貌地询问着。
她没想到他会忽然过来跟她说话,有些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才答:“都好,只是父亲身体差一些,入冬后有些难捱。”
他点点头,表达了几句关切,又问:“孩子还好么?会说话了么?”
“会一点,”一说到女儿白清嘉的神情就变得更温柔了,“会叫爸爸妈妈,也能坐能爬了。”
她含笑的样子看起来特别美好,让旁观的人也会跟着觉得舒服,他于是知道她真的过得很幸福,那个有幸娶了她的男人也的确没有辜负她。。
这很好。
起码……不会让他更不甘心。
程故秋淡淡一笑,所有涩味都压在心底,抬头看她的眼神依然清透明澈,最后只说了一句:“那就好。”
她点点头,却总觉得他话里有话,正踌躇要不要多问一句,却听他又静静开了口,说:“……我要离开上海了。”
她又愣住,眼睛微微睁大了。
“离开上海?”她皱着眉追问,“为什么要离开?是出什么事了么?”
也不怪她多想,毕竟最近上海各种运动十分频仍,而他又一向对这类事情上心,当初在北京的时候就曾亲自带着学生上街,如今也不知是不是在暗处被人为难了。
他看出她真诚的担忧,心中因而感到一阵安慰,暗想他也不算白钟情她一场,起码最后也能得到一点她的惦记。
“没什么事,”他的声音更加柔和了,“只是想到广州去……国家局势如此,总该做些事。”
啊。
广州。
她知道的,他一贯信奉孙先生的主张,始终觉得如今国家的希望都在南方,如今各式社会运动兴起,他也终于要放开施展自己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抱负了么?
“你终于还是要从政,”她也说不上自己那时是欣慰还是怅惘,心情着实有些复杂,“可是已经想好了?以后都不再教书了?”
顿一顿又补充:“学生们都很喜欢你,觉得你是最好的先生……”
他听言笑了笑,似乎是在感激她的夸奖,过一会儿又叹了口气,说:“也许还会再教……只要国家安定了,我自然更愿意回到书斋里去。”
她一听哑然,心中伤感更盛,缓了好一阵子才能再开口。
“你看起来像是打定了主意,兴许我再劝也没用了,”她叹息着摇了摇头,“人生……唉,或许都是这样的。”
忽然相逢,忽然离别,偶然同行一段路,然后又在某个突兀的节点各自挥手。
“什么时候走?”
现在她只能这样问了。
“后天,”他淡淡地答,看着她的眼神却很深,像是要把她牢牢印在心里似的,“已经买好了船票。”
“这么急?”这又出乎了她的预料,眉头皱得更紧了,“那、那我们都去送你……”
她是很有分寸感的人,即便在这种分别的时候也讲究交往的尺度,这个“们”字加得很妙,杜绝了一切暧昧不清的可能。
他在心里偷偷苦笑,越看她便越爱她,于是又越舍不得跟她分开,可到最后结局还是要讲,他早已知道自己不是能陪她走一生的人。
“不必了,”他礼貌地拒绝,将从未能够宣之于口的爱意继续牢牢封在心底,“又不是要出洋,只是去南方……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能再见。”
这话又不知是在劝慰她还是劝慰自己,两人间的氛围变得更冷落,几乎要与火炉旁众人欢笑的情景格格不入了。
“那你要常来信报平安,”她还是做了妥协,没执意说要送,“广州确实不远,回上海也很方便……你要记得这里还有很多朋友和学生惦记你,多回来看看才好。”
“当然,”他又对她微笑了,体贴的样子就跟多年前两人在沪上的街头偶遇时一样美好,“一定会常回来。”
回来看朋友。
回来看学生。
回来看我一直放在心里却最终遗憾错过的……亲爱的你。
第178章 七年 “祝”
可实际上一向守诺的程先生这回却是失约了。
——南下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上海, 与她的下一次会面已是七年之后。
这漫长的七年实在发生太多事了。
首先是李锐和秀知终于结成了夫妻。
这两人早就互有好感,到1922年时终于由男方先说破了心意,陈情的方式也很特别, 说是迷恋女人冲咖啡的手艺、想喝上一辈子;秀知被气得哭笑不得, 一直说男人不正经, 当时虽然答应了求婚却也不忘了回敬一句, 说自己只是喜欢他教人识字的耐心,想学一辈子。
白清嘉很为他们的喜事感到高兴, 在两人结婚摆席时还包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只盼着这么多年一直陪在她身边经历风风雨雨的秀知能就此幸福安谧、再也不要受苦受累了。
却没想到婚后秀知还是坚持要继续留在白清嘉身边,无论旁人怎么劝都不顶用,还说:“我都习惯天天跟小姐在一起了, 如今整日待在家里才是浑身不自在——何况小姐身边怎么能缺了我照顾?别人可都摸不准您的脉。”
这话真确凿——两人一起生活多年、的确都已习惯身边有对方陪伴,在秀知新婚的那段日子白清嘉真是处处都不适应,明明身边也不是没有佣人帮衬, 却都不如秀知那么让她感到熨帖。
……她已经是她的家人了啊。
于是最终秀知还是回来了, 与过去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每天五点后会回她自己的家,李锐对此也没什么意见, 只说秀知自己喜欢就好。
另一桩变故就是孟柯。
从新沪卒业后她便正式在编辑部开始了工作, 其间也没停了她的小说事业、继续兢兢业业地写了几年;之前都是反响平平,直到1923年发表的一部长篇《荒川》一炮而红,小说讲述一个三十岁的已婚女人逃出家庭争取自由并投身社会运动的故事,不幸却被一系列残酷的现实禁锢打压, 最终在痛苦和失意中投河自尽。
由于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十分契合《女子新沪》的办刊宗旨,于是孟柯也没有将这部作品投到什么小说月报,直接就在自家刊物上发表了;没想到这回反响巨大, 刊物的销量瞬间暴涨,编辑部每日还会收到无数热情读者的来信,大家说她的作品是新文化潮流中一部难得的佳作,鼓舞了无数被封锁在黑暗中的人冲破枷锁追求幸福。
她于是变成了文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新星,女作家的独特身份使她收获了更多关注、同样也为她引来了更多非议;幸而她是坚定且坚强的人,看事情一贯淡然透彻,因此也并不将外界的声音很当一回事,只打算要继续按部就班地过自己的生活。
只是《荒川》的走红势不可挡,没过几个月就有著名的剧作家找了过来、说要将她的小说改编为话剧在剧场上演,首场要定在昆明,邀请她这位原作者亲自赴滇参与创作。
她有些犹豫,白清嘉却很支持她去,说:“为什么不去?文学作出来就是要给人家看的,可如今国家识字的人有多少?哪比得上话剧的观众多?我还是建议你亲自参与到这件事里,让作品变得更有意义。”
孟柯一贯相信她的白老师,原本摇摆不定的态度在听过对方一通劝说后就转变成了坚定,她于是跟编辑部请了假,拎上箱子南下去了昆明。
大概五个月后她给白清嘉寄了一封信,先是报喜,说《荒川》话剧的改编十分成功,首演获得如潮好评,此后一连两月场场爆满,各种反响都很令人满意;信的后半段却又说起了一些私事,说她在观众间偶然遇到了一个人,正是徐将军的好友季思言季公子,他托她向他们一家问好。
季公子……
白清嘉有些意外,细想一番才意识到昆明是滇军的地盘,季思言乃是滇军少帅,出现在昆明自是理所应当;她没有多想,回信时只顾着恭喜孟柯话剧公演的成功,却没想到几个月后再收信时……竟就接到那两人的婚讯了。
然而也不是所有姻缘都必然能有一个好结果的,世间聚散或有注定,有些看似无缘的偏偏千里来相会,而那些天天照面的却生生劳燕各自飞。
——就譬如徐冰洁与张颂成。
其实他们是有缘分的。
张颂成很早就做了徐冰砚的副官,头回见徐冰洁的时候她才十四五岁,半大的孩子最会折腾,而长官一向忙碌、哪来的时间带孩子?许多琐碎都会转手交给他,逼得他不得不耐下性子哄着这个混世魔王。
他一直叫她“小祖宗”,一叫就叫了许多年,最开始当然有抱怨有嫌弃,可时日一久慢慢也就变成了温情——她其实也很可怜,身边除了一个忙碌的哥哥什么亲人都没有,有时闯祸也未见得就是因为调皮,不过就是为了多得到一些哥哥的关注。
可她闯的最后那场祸实在太大了,上面沾着上百个人的血……尽管实际上做错事的人并不是她,可他却还是没忍住对她发了大火,此后便跟着将军一起去了战场,等回来的时候才知道……她失声了。
一个原本那么活泼闹腾的人忽然安静得像个木头人偶……不单是她哥哥,即便是他看着也会觉得心中钝痛——他发现自己真的很希望能再次听到她的声音,无论是她大咧咧地从背后跳起来大声喊他“张颂成”来吓人、还是叽叽咕咕地缠着他让他带她去找她哥哥……什么都好,只要她愿意再说一句话就好。
……可她却不肯。
她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天比一天更封闭,她哥哥和嫂子带她去看了许多医生、也经常想办法抽出时间来与她交谈,可她始终不愿意开口,到最后甚至不敢抬头看人了。
像在躲避生活……更像在惩罚自己。
他不信邪,同样默默努力了许多年,买好吃的东西给她吃、说有趣的故事给她听,都不成;他于是又换了路子,故意说惹人生气的话气她,做招人讨厌的事烦她,也不成。
最终他选择了……向她求爱。
他问她愿不愿意跟他在一起,还说如果在兄嫂身边会让她时刻感到羞愧和痛苦,那么他愿意放弃自己在军中的职务、带她换一个地方生活;那时她是有反应的,低垂的睫毛微微打着颤,似乎暗喻着她内心的摇摆,可他等了很久却都没有等来她一个点头,只是默默看了他一眼,然后悄无声息地转身走了。
——她又怎么会同意呢?
张颂成……
难道你觉得……我还配得到幸福么?
1924年7月张颂成结婚了,对方是身在老家的母亲为他相看的同乡,两人并没见过面,直接按照旧式婚姻的方式定了亲。
离沪回家之前他又去找了她一次,那天天气很好,晴光历历,万里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