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供销社主任 第37节
作者:
池疏荷 更新:2024-03-08 16:32 字数:5562
中秋节后就开山允许捡柴了,眼下刚过去几天,进山前半段的路,柴已经被捡得差不多了,要往里走才能捡到。
事实上不止岛民来捡柴,岛上的驻军每年也会过来捡柴回去,董晔书并不算毫无经验,捡得很快,只有两个人的场合,他偷偷问姚海芸,“我今天表现还行吧?”
姚海芸露出让他安心的笑容,“很好,别担心。”
国庆节,晚上部队还有活动,董晔书不能待太久,一车柴捡满就要回去了,临走前马兰英给他装了一袋吃的,除了月饼还有一些柿子和苹果。
两个人的关系随着时间在稳步发展中,董晔书寄的信也很快传到了家里,他今年过年不能回家,母亲周丽雁便想着过年来探亲,在岛上待几天,说是看儿子,另一个目的自然是想看看姚海芸。
第41章
冬季海上风浪大, 气候变化快,船只不敢轻易出航,周丽雁跟儿媳段月珍在招待所等了两天才终于盼到有船出海,上船后船只在海浪中颠簸起伏, 胃部翻江倒海, 婆媳俩一时都脸色苍白,有些吃不消了, 也幸亏上船前提前吃了晕船药。
周丽雁年龄虽然比儿媳段月珍大一轮, 但到底是经历过更艰苦的环境磨砺,适应能力要比她强些, 一路上反倒是她照顾儿媳多一点。
段月珍吐了几次, 面色惨白,身体发虚, 看到即将出现在眼前的码头心里松了一口气,强打起精神要去拿行李,周丽雁拂开她的手, 劝道:“别逞强了, 我来吧, 你先缓缓。”
段月珍靠在座位边,点了下头。
岛上的情况董晔书事先跟她们说过,知道这趟待不了几天, 如果运气不佳,说不定连岛都上不了, 婆媳俩也没带太多随身行李, 周丽雁一手拎一个, 一个人就能拿完了。
船只靠近码头,众人按照顺序依次踩着木板下船, 董晔书一眼就看到了先出来的段月珍,急忙迎了上去,挥手大喊,“嫂子。”
寒风凛冽,吹得人脸疼耳朵也疼,段月珍神思恍惚,听到人声喊大嫂勉强清醒了几分,紧随其后的周丽雁看到儿子面上一喜,脚步飞快,几步就走到了董晔书面前,看到他脸红红的,不禁有些心疼,“等很久了?”
董晔书从母亲手里接过行李,摇摇头,“不久,刚到。”
他看向段月珍,语气愧疚,“大嫂,过来辛苦了。”
段月珍忙摆摆手,“不辛苦,我也想来看看你。”
经过海上这一折腾,她对岛上的艰苦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心里叹息,难怪当年小叔子分配到这里时那般不愿。
周丽雁看了又看,只看到儿子,目光难掩失望。
董晔书还能不清楚她心里想的什么,无奈解释道:“今天周五,在上班呢,进岛的船说不准是哪一班哪一天能到,总不能让人家提前几天把时间给你留出来吧?”
周丽雁这么一想也是,心态瞬间放宽,赶紧说:“我不上班习惯了,这不是没考虑那么多嘛。”
董家父子三人都是军人,段月珍非常清楚军人的纪律,知道他肯定是请假出来的,冲董晔书笑道:“我跟妈还算幸运,听招待所的人说有的军属等一周都没船进岛,只能回去。”
董晔书点头,“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说明年等我回去也行,不用费这么大劲来岛上看我。”
两个儿子都是这样,周丽雁叹了口气,“跑这么远是为了谁,你还不领情。”
段月珍嘴甜接了话茬,“哪有,晔书是心疼您。”
周丽雁对儿媳甚是满意,又笑开了花,“还好有你。”
驻岛条件艰苦,军区上下是很欢迎军属来访的,不过多是在夏秋之际,冬天来得很少,董晔书幸运借到了车,开车去营地的招待所。
周丽雁上了车,依然不忘这趟的主要任务,一双眼睛望着窗外,不放过眼前略过的任何建筑物,暗自嘀咕,供销社在哪呢。
董晔书提醒,“别看了,早过去了。”
周丽雁悻悻然收回了视线,骂他,“明知道你妈我想见未来儿媳妇,还故意不让我看看。”
“照片不是给你看了吗?”
“照片是照片,跟真人又不一样。”
“哪不一样,一个样。”
母子俩刚见面就你一言我一语斗起了嘴,段月珍下船后就上了车,还没彻底缓过来,靠在座椅上,含笑听着。
冬天太阳落山早,车辆开到军人招待所是下午四点多,天色微微发乌。
下了车,董晔书先领她们进招待所,他事先预订了一间双人房,放下行李后,董晔书先拿起热水壶去外面接了一瓶热水,给两人各倒了一杯热水暖身,“先喝点茶,等会儿我带你们去吃晚饭。”
段月珍根本吃不下,但也知道肚子里早空了,不吃点东西垫垫,根本撑不住,应了声好。
周丽雁握着搪瓷茶杯坐上炕,感觉暖暖的,她好奇地摸了摸身下的床,倍感新奇,“这床还怪暖和。”
军区招待所的条件是岛上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
稍作休息后,董晔书带两人来了餐馆吃饭,吃完饭把她们送回招待所以后他也回了宿舍睡觉。
周丽雁火急火燎赶过来看他其中最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想见见姚海芸,董晔书在南营岛当兵,什么时候调回去说不准,若无意外,以后大概率会在南营岛生活几年,他们远在洪江市,一年也就只能跟他见一两次,出于这层考虑,她自然要给儿子把把关。
探亲归探亲,肯定不能影响正常工作,第二天董晔书照样去上班,周丽艳在儿媳段月珍的陪同下,参观起岛上军区大院的环境,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大院的设施比起过去要完善许多,环境也不错。
在岛上的最后一天,周丽雁终于见到了姚海芸。
四人约在岛上最大的饭店,腾了个小包间。
姚海芸是什么人,当供销社主任这几年,形形色色的人都接触过,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她都能应对自如,眼下虽然是见未来婆婆有些紧张,但表面完全不露怯,一言一行都非常得体,见面后礼貌打招呼。
为了这场见面,董晔书也准备了很多,在信里经常夸姚海芸,想给父母留下好印象。
情人眼里出西施,周丽雁对他信里写的内容肯定是不会全信的,她自己就出身草根,不会看不起姚海芸的出身,但作为父母心里还是有顾虑,觉得儿子在洪江市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对象,聊天时看向姚海芸的目光难免多了一层审视。
姚海芸言笑晏晏,全程落落大方。
段月珍跟婆婆相处多年,熟悉她的脾性,她是聪明人,一眼就看出董晔书和姚海芸感情颇好,适时接过两人的话茬,处在其中游刃有余。
这一番接触下来,周丽雁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深,姚海芸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理性,着实让她刮目相看了,细想,董晔书在岛上无亲无故的,如果确实能在这里结成一段佳缘,两个人相互扶持,也不失为一番美事。
饭局结束后,婆媳俩就准备上船回洪江市了,她本来还想再多待一天,接到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雪,不敢再耽搁,只好趁着有船快点回去。
临上船前,周丽雁握着姚海芸的手,笑容亲切,“过完年有时间你来洪江市玩,到时候我带你玩一圈。”
姚海芸笑着点头,“谢谢阿姨。”
周丽雁转头又看向董晔书,“行了,送到这里就可以了,天气冷,你带海芸先回去吧,到家我再给你打电话。”
董晔书轻声说了好,目送两人上船,才跟姚海芸回家。
年关将近,往年这个时候供销社都是最热闹的,今年倡导过革命化的春节,不拜年不送礼,杜绝大吃大喝,春节三天假也没了,供销社门前萧条许多。
武镇川不得不佩服姚海芸的远见,今年不仅少进了鞭炮和佛香,对联也换成了当下时兴的奋斗口号。
1967年的春节刚好赶在周四,大家当天还是照常上班工作,到了晚上,做一桌饭庆祝。村口有样板戏,但晚上实在太冷,大家看了会儿就受不住冻回家睡觉了。
到了年初四,借着周日休息的时间,大家才开始互相走动,姚海菲跟陈学标带着女儿过来拜年,三斤排骨藏在怀里,一家人坐在炕上嗑瓜子,姚海菲摸着肚子高兴地说自己又怀孕了。
姚昌盛夫妻俩登时喜笑颜开,陈学标嘿嘿笑,“九月生。”
马兰英当即道:“九月好,不冷不热,舒坦。”
徐友月接话:“是啊,想当初我生点点那会儿,刚好是六月天,热得我完全躺不住,孩子也闹腾。”
姚海菲眨眨眼,对大嫂说:“我们算好了日子怀的,就是不想夏天生。”
老一辈人对这种夫妻间的事往往讳莫如深,马兰英皱了皱眉,不满女儿这么直接说出来,嗔道:“你这都当妈的人了,平时说话嘴巴注意点。”
姚海菲笑着打诨过去,把话题转到了妹妹身上,“海芸呢?你今年应该能定下来了吧?”
正在给点点扎小辫的姚海芸抬起头,柔声道:“定不了,恐怕要明年。”
马兰英本来以为见了面以后今年就能把小女儿婚事定下来,一听她这么说顿时急了,“咋还要等到明年啊?”
这个决定是姚海芸跟董晔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来的,她叹了口气,解释道:“他现在还不够随军的资格,要等等看秋天能不能提拔。”
董晔书年纪轻,军龄不够,随军分配宿舍至少要到副连级以上才有可能。
姚昌盛想说家里还有房间就住这不就得了,目光触及到儿子儿媳,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徐友月纳闷:“都在一个岛,不算随军吧,应该可以直接住进去。”
“不行,军队有军队的纪律。”
姚海芸轻摇头,微抬起下巴,又说:“再说我们对他家也不了解,我肯定要考察考察啊。”
马兰英摆摆手,话里故意开她玩笑,“行行行,你是领导,好好考察。”
姚海菲开怀大笑,“你还别说,海芸现在真有领导派头了。”
一屋的人笑成一团。
开春后,皮蛋一心想着不用上学了,结果没玩几个月,岛上的小学和初中陆续复课了,号召学生回去上课,即使心里不愿意,他还是被姚志能拎去了学校。
渔汛期姚海芸不好请假,跟董晔书商量好的去洪江市到中秋后才得以实现,不过时间仓促,满打满算只待了一天就返程了,而就在他们回来没一个月,国庆放假,董万宏跟周丽雁也来了南营岛,两家正式见了面,商定了婚期,定在4月的第一个周日,地点就在董晔书分配的平房。
一身得体的绿色军装就算后世的婚纱了,婚礼上由新娘新郎带头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嘹亮激昂的歌声回荡在礼堂各个角落,一曲毕,就到了简单的仪式环节。
眼下破四旧,长辈叩拜这一环节就省了,改成了三鞠躬,即对主席像一鞠躬,在场宾客一鞠躬,最后是小夫妻俩互相鞠躬,礼成。
客厅的大桌上摆放着大家送来的贺礼,两家大人招呼宾客,气氛非常热闹,个个面上带笑,除了新郎新娘一家,郑玉花算是笑得最开心的一个,想到之前她给姚海芸介绍陆文修没成,但最后姚海芸还是嫁到了大院,不禁感慨缘分的奇妙。
虽然婚后还是在南营岛,但军区大院的生活跟她过去还是有很大差异,这里更像是完全独立的圈子,这里的军属来自全国各地,大家方言和饮食习惯都不同,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早上广播喊醒以后,董晔书会先去食堂打饭,姚海芸起床洗漱等他带饭回来,一起吃完早饭再去上班。
军区大院离供销社偏远,为此姚海芸每天早上都要早走十分钟,好在她并不算无聊,邻居沈盼在银行上班,刚好跟她同路,另外大院里孩子多,都在岛上的学校上学,早上一到去学校的时间,孩子们呼朋喊伴一起走在路上,一群接一群,好不热闹。
大院里不乏上班的军嫂,但多数都在这一带工作,离得近,来回也方便照顾家庭,像她这样在供销社上班的还是头一个。
虽然距离远了,姚海芸的实际工作量也减轻了,岛上公社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委员会,供销社上个月还属于商业局,下个月就被分到了财贸工交小组,各部门增设频繁,上面的领导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供销社的工作不好开展,自然也不敢发展别的业务,老老实实履行上面交代下来的任务,维持供销社的基本运转。
1969年初,开春没多久,岛上民兵开始组织人员挖防空洞,民兵先划好了区域,挖了一个可容纳几百人的防空洞,紧接着渔民紧挨着民兵挖的防空洞开始挖自己家的,姚昌盛把大家聚到一起,先商量怎么挖,挖在哪,原则是入口要小,足够隐蔽,挖进去几米后,开始横着挖,每家的防空洞不能离太远,家里人多的就挖大一点。
开完会以后,家家户户开始投入到挖防空洞的工作中来,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白天黑夜,闷头挖个不停,这些渔民都经历过战争年代,一听是要备战,活也不干了,全家都去挖防空洞,关键时候,这可是保命的地方。
姚海芸知道未来,但不能透漏,家里的防空洞她也没有余力帮忙,供销社也有挖防空洞的任务,她作为主任要身先士卒。
到了夏天最热的时候,耗时三个多月,岛上的防空洞基本都挖好了,经济水平有高有低,每家每户的防空洞也有差异,条件好的还弄了火炕和排水系统。
人坐在防空洞里面,比吹风扇还要凉快,挖好后,大家时不时就会进去坐坐,也会逛逛邻居家的防空洞,互相夸奖几句。
这一年的对虾汛期,姚家华等人第一次加入到生产队的捕捞队伍中,自打她加入生产队捕鱼后,受她影响,岛上陆陆续续有女孩选择上船捕鱼,女子捕鱼小队也从一开始的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六个人,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上船捕鱼并不容易,晕船这关就极难克服,姚海芸有次还去看她们学习驾驶船只,看到女孩们认真听老渔民讲解海图和风向水流,心里很是为她们自豪。
考虑到他们现在还年轻,不急着要孩子,结婚头两年,夫妻俩刻意避孕,想好好享受新婚生活,到70年末才开始备孕,次年秋天生下一个女儿,起名董舒意。
周丽雁想过来照顾她,姚海芸以来回不方便拒绝了,她鲜少跟婆婆相处,突然住进来生活上难免会有摩擦,还是更倾向于让董晔书和马兰英来照顾。
周丽雁索性直接打了钱过来。
姚海芸有56天的产假,不过供销社不能没主任,每隔几天梁丽洁会过来一趟把一些必须要她完成的工作带来,这天午后,哄着孩子睡下后,姚海芸开始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