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云直上九万里 第100节
作者:
佛罗伦刹 更新:2024-03-28 14:17 字数:4038
第91章 胜天半子1
今日的国子监问审, 受审的人是以贱民身份欺世盗名,参加科举,入仕为官的状元郎李凭云, 审他的是这条仕途上的其他人。有他的先行者, 也有他的后来者。
这场审判的地点在国子监中央大殿,大殿中央, 屹立着一尊三米高的孔圣铜像, 在孔圣铜像后是一颗活了三百年的古榕树,它见证了两朝三百年间选官方式的变革。
鱼符是大邺官员身份的象征物, 太傅问审之后,判李凭云无罪的官员, 便把自己的鱼符挂在那株古榕树的树枝上。
问审尚未开始, 古榕树上已经挂了一枚鱼符,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金制,五品以上的为银制, 其余的为铜制,那是一枚银色的鱼符,阳光掠过它的表面, 迸发出一层刺目寒光。
那是一枚新制的鱼符,不必猜, 百官也知道他隶属于新上任的中郎将, 裴瑯裴侯, 过去长安城有名的纨绔。
这位裴侯承袭安都侯府爵位,他的祖辈都是安西的大功臣, 其身份尊贵, 并非普通官员可数落。
陈国公领着尚书省众官员站在孔圣铜像右侧,他问今日的主审官赵太傅:“太傅, 问审尚未开始,裴侯就把鱼符挂在了树上,是否不合规矩?”
这样的问审是大邺头一遭,没有可参考的先例。
赵太傅不慌不忙走到孔圣铜像脚下的鹤膝桌前,拿起上面盛放着的圣旨。
“依陛下同中书商议出来的规矩,并未规定悬挂鱼符的时机,没有不合规矩一说。”
在陈国公鹰眼追视之下,赵太傅合上了圣旨,放回原处。
这时裴瑯道:“我与李郎中相识于边关太和县的穷乡僻壤里,他在那蛮荒之地垦出片片绿野,这鱼符,我是替太和县百姓替他挂的。”
一只鱼符挂在树上,多少显得寒酸可怜,对陈国公并不造成威胁。
陈国公不再追究,赵太傅终于暗中松了口气。
他眼前的这幅圣旨,打开后,竟是一片空白,上面什么都没写。
他凭着多年经验揣摩女皇的意思,实在揣摩不透,看来今日只能听天由命。
这整一国子监的大臣,光尚书省就占了一半。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李凭云都赢不了,更何况,国子监那四方镇守的禁军,都是陈家人培养出来的人,有武力镇压,谁还敢帮李凭云?
朝廷里的破事,无非你争我夺,已很难嚼出新鲜感了。今日实在是个例外,李凭云被禁军押送上前时,所有大臣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脸上,包括赵太傅。
赵太傅不上朝,他对李凭云的了解还仅限于四年前的科举,至于他这几年的情况,只听旁人提起过几句。孟端阳说,此人为人倨傲,但做事有分寸,知进退,是个异常聪明的人,府上的管事忠叔说,这是个非常英俊的年轻人,难怪小姐喜欢。
那些听闻此刻化作了一个具象的人。
他身穿一席低贱的白衣,被剥夺了发冠,但白衣素洁,黑发如云,昂首向前时,目空一切。
今日汇聚在国子监的大臣,都是所谓的国之栋梁,他们要出身有出身,要党羽有党羽,就连自己这样慎独的官员,为官多年也难免有一两个朝中好友。
那个名作李凭云的贱民,他只有他自己。
赵太傅听说他生父是个船户,而国子监是大邺最高的学府,从那艘船上走到国子监,他其实已经赢了。此刻他跪在百官的目光中,被低视,被嘲讽,可他不低头也不折腰。
有些人跪着,也能顶天立地。
赵太傅道:“李凭云,洛川县令举证你身份尚为贱民,未曾赎身,可为实情?”
李凭云从未否认过这事,被关在大理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贱民身份供认不讳。百官面前,依然如是。
他回道:“是为实情。”
在世人心中,贱民就该是自卑的,是低着头的。
李凭云却不是那样。
他刺目地笑着,不卑不亢。
中书省官员中发生一阵异动,有人道:“他是在嘲讽我们么?”
嘲讽他们一帮酒囊饭袋,靠着几代祖宗的荫庇,混的还不如他一个贱民。
赵太傅又问他:“五年前,你伪造良民身份,参加洛川县秋闱,可为实情?”
李凭云道:“是为实情。”
赵太傅:“你以贱充良担任朝廷命官,欺上瞒下,可为实情?”
这一条,其实是不属实的。他殿试之后,就向女皇禀明过实情,当时赵太傅就在女皇身侧,女皇近臣,都知道他的身份。
何谈欺上瞒下。
李凭云目光与赵太傅对上,道:“是为实情。”
赵太傅沉默一阵,走向百官面前,“李凭云对贱民身份供认不讳,诸位可还有要问的?”
李凭云的坦荡使得诸人一早准备好的腹稿做空,陈国公四处看了看,见没人吱声,他冷笑道:“这李郎君也是难得一见的俊俏,陛下被这么一个货色蒙骗,也情有可原。”
赵太傅道:“陈尚书,勿妄论圣上。”
他看回李凭云,“李凭云,你可有话要说?”
李凭云和赵太傅对视时,他陷入了短暂的放空。
他突然想到了赵鸢。很快,他逼自己集中注意力。
抛开赵太傅是当朝唯一官居一品的大臣不谈,其本身的学问也令人臣服。李凭云道:“太傅是天下之师,学生有几处不解,想请太傅答疑解惑。”
赵太傅回想起四年前那场殿试,他见证无数次科举,围观了那场殿试,也会兀自感慨:李凭云之后,大邺再无状元郎。
他对李凭云的发问不敢掉以轻心,慎重道:“只限你三问。”
李凭云淡淡道了声谢,然后发出第一问:“请问太傅,何为士?”
“士,既读书人,孔夫子之前,在卿大夫之下,庶人之上,擅六艺者统称为士,孔夫子之后,士人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读书求道者,皆可为为士。”
李凭云的第二问是:“大邺律法可有明文规定,不准贱民读书求道?”
赵太傅道:“高祖立国,尊崇儒道,伸张有教无类,并未有此规定。”
李凭云的第三问是:“贱民可以读书求道,科举明文规定,士子可投牃自荐,却又禁止贱民应举,请问是贱民读书问道错了,还是律令矛盾了?”
眼看赵太傅没有回答这一问,陈国公提醒:“太傅,此贱民擅长诡辩,可别被他绕进去了,科举明文规定贱民不得应举,防的就是这种有些小的才能,却没德行之人。”
刘舍人亦道:“咱们这些臣子,都是官学出身,一步步考功上来的。不敢说自己学问做的多好,但一颗忠正之心,上无愧于君,下不惭于民,那贱民是在何等处境下长大?娼优!奴仆!隶卒!不能让一滴墨,污了满池清水。”
刘舍人是赵太傅的学生,他的话,八成就是赵太傅的意见。
赵太傅扬声道:“诸公可以开始判决了。若认为李凭云无罪者,请将自己的鱼符挂在树上。”
整个国子监沉寂了很久,蝉鸣声也逐渐式微。
一个身影上前将自己的鱼符挂在树上,打破沉寂。挂鱼符的人是御史台的高程,众所周知他同李凭云交情深厚,若这时他不站出来,倒是太过忘恩负义了。
此外,便没有了。
几只鱼符在风中摇曳,显得孤单。
礼部有几个受过李凭云恩惠的官员,想要把自己的鱼符挂上去,但树下持刀的禁军让他们望而却步。
陈国公不耐道:“既然满朝上下只有裴侯和新科状元二人挂了鱼符,多数大臣认为此人有罪,太傅,定罪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了赵太傅身上。
他用二人交谈的声音问道:“李凭云,你可还有要说的?”
李凭云无声地摇了摇头。
赵太傅秉着一口气,环顾四方。那么多人,那么多双眼睛,没有半点悲悯。
众目睽睽之下,赵太傅解下自己的鱼符和腰带,然后将自己的官服脱下,一片哗然,李凭云也不知赵太傅这是何意。他将自己的官袍叠地四方四正,置于孔圣铜像下,又将自己的发冠摘下,置于官服上。
“夫子在上,学生以衣冠为凭,证实此子无罪。”
衣冠是一个读书人的全部尊严,而太傅的衣冠,象征着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尊严。
所有人都为赵太傅此举讶然不已,包括李凭云。太傅以衣冠保李凭云,意味不言而喻。先是国子监的众师生,紧随赵太傅其后,脱下自己的衣冠,证李凭云无罪,而后是赵太傅的学生,是礼部众官员...
满朝栋梁用他们的尊严,证明一个贱民的无罪。
陈国公怒道:“区区一个贱民!竟敢如此分割朝政!来人,给我诸了这贱民!”
禁军正要动手,裴瑯高声怒斥:“没有圣谕,谁敢!”
立马,逐鹿军从四方包围了禁军。
赵太傅回身,他看到在蓄势待发的刀光剑影中,一个个跪着的白衣官员,开辟了一条清白之路。
“判定李凭云无罪的大臣已过半数,李凭云以贱充良参加科举的罪名不成立。李凭云,你无罪了。”
李凭云知道自己会赢,可他没有预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赢这一局。
他对着赵太傅的方向伏身,“学生多谢太傅。”
“你已非带罪之身,不必再跪,起身回去等陛下懿旨吧。”
李凭云扶着膝盖站起来,又向这些为他卸下衣冠的大臣们作了一记长礼。
国子监外,等的人甚是焦灼。
赵鸢在等待审判结果的人群里,看到了几个眼熟的面孔,似乎当初李凭云被捕的时候,也是他们对李凭云出言不堪。
她本就不被那些书生接纳,昨日对高程和田早河闭门不见,加之六子,他们都将她排除在外了。
报信的博士从门缝里钻出来,带来里面的消息,赵鸢踮起脚往前凑,努力想要分辨那为博士的口型,但隔得实在太远了,她什么消息都听不见。
突然国子监大门被打开,门外陷入安静,所有人都朝那道门望过去,死死盯着它。
在一道道目光中,李凭云走了出来。
他从阴影里走向烈日底下,白衣折射日光,给他的身体笼上了一层光明。
他赢了。
他正大光明地从世人的偏见中走了出来,用他的无畏杀死腐朽的旧观念。
所有人都相信,他是这个朝代的未来。
李凭云才出门,田早河带头的书生就围了上去,他们把他围得水泄不通,赵鸢想要上前抱住他,可她想到了那夜大理寺自己的退缩。
她...她凭什么为他高兴呢。
她步伐悄悄向后,似乎在寻找一个体面离去的方式。就在赵鸢打算逃离时,一只利矢从国子监里飞出,直穿李凭云的肩骨。
国子监里传来一声大喊:“有刺客!”
门外守卫的逐鹿军立马入内,国子监大门被重新紧闭。
“李凭云!”赵鸢脚步先于理智飞了出去。
她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力气,将挡着她的人一个个推开,直到她和李凭云面前再无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