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作者:
无言不信 更新:2024-05-02 13:34 字数:1904
晏殊七岁能文,入小学之后,一年习得六年基础,跳级入了中学,又一年破格进入江南最好的学府白鹿洞大学,成为大虞年纪最小的大学士,可谓名动天下。
消息甚至传到御前,大虞天子闻讯之后,亦忍不住赞叹了一句:“少年神童,此子未来定成大器。”
罗天子识人之人,天下无双,他夸赞过的人就没有不成气候的:如饭桶经略使张齐贤,太原知州寇老西寇准,还有李继隆、曹玮,都是在未发迹之前,就给罗天子慧眼辨别出的人才。
最难得的是晏殊童年名声大噪却无任何傲气,依旧我行我素醉心文学,留下了许多文章、诗作,甚至连居于虞词巅峰的李煜都赞晏殊的词句富有灵性。
王曾看着面前的少年郎,双手一合,自说自答地笑道:“是了,前日就听说了,白鹿洞大学派遣了二十人入京,同叔兄就在其列。今日有缘,同叔兄不如随我去洛水船上,一睹文、武状元的风采。指不定他日,你我也能着红袍,策白马,游神都。”
晏殊有些心动,可想起一并来的同窗,便摇头拒绝。
王曾也不想放过眼前神童,说道:“两位状元即将游街,人潮涌动,能寻到人都怪了。不如随我登船,在船上便于寻人。在下便是在船上瞧见同叔兄背影,才寻来的。”
晏殊看了四周的人潮,遂然同意。
王曾领着晏殊登上了洛水上的一艘画舫。
见王曾领着一个陌生人登船,皆露出好奇的神色。
王曾向画舫上的众人介绍晏殊。
这一听居然是江南神童,纷纷上前问好。
都是读书人,未来的目标大多是为朝廷效力,晏殊这种潜力股是所有人都愿意结交的对象。
晏殊逐一回礼,包令仪、孙何、孙仅、路振、高辅尧、黄宗旦、孙暨、钱易……
绝大多数都是各大名校的高材生。
晏殊还未与画舫上的人尽数照面,一人挤上了船,却是王曾要寻得好友李迪,李复古。
李迪上船便高呼起来,说道:“今科文武状元已出,文状元河洛大学范仲淹,武状元是长安种世衡。”
画舫上一阵兴奋地高呼,尤其是河洛大学的学子,更是与有荣焉。
“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总不能次次都让寒门贱民踩在头上……”
人群中传来一句不适宜的声音。
晏殊听得皱眉,他高祖父晏墉是唐朝咸通十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以后几代皆未入仕,也属寒门之列。
王曾低声说道:“不用理会,庸人只会抱怨。”
王曾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但经过五代动乱,世家早已不复存在。他八岁而孤,少年孤苦,全凭勤工俭学以及奖学金考上大学,养活自己。
自从昔年罗幼度改了恩荫制度,科举入仕就成了文人最直接的通道。
经过三十余年对制度的完善,科举入仕的官员占据了大虞的半壁江山。
罗幼度多次对教育制度进行改良,开展小学义务教育,推广勤工俭学政策,推行奖学金制度,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出头之日。
之前几届进士科状元罕见的都是出身寒门甚至平民,如吕蒙正、王世则、梁颢、萧排押、萧柳者、夏仁荣等都是平民,其中萧排押、萧柳者是契丹族人,夏仁荣更是党项人。引得一小部分人不满不服,觉得贱民跟他族人影响到了自己。
压根就不知道,就算没有这些人,他们也没有那本事上位。
锣鼓、欢呼声已经到了近处。
“状元郎来了!”
四周传来阵阵呼喊。
晏殊、王曾一行人不由自主地望向天津桥:那是他们未来晋升的天路。
在万众之中最受瞩目的两人骑着白马,穿着喜庆的红装,跃马桥上。
晏殊凝神眺望,眼中闪着异彩。
王曾、包令仪、孙何、孙仅、路振等人亦是如此,均在心头默念:终有一日,我等亦要受此荣耀。
不只是他们,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都向往着能够鱼跃龙门,一举高中,成为天子门生,名垂青史。
此后数年,罗幼度渐渐放权于太子罗康叡,只有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以及选拔人才的时候才会出面,大有将天下人才一览手中的感觉。
……
率宾府,也就是后世海参崴!
遮天蔽日的巨舰徐徐靠岸!
一位黄皮肤头发黑而平顺,颧骨突出的八旬老者颤颤巍巍地走下了船,带着些许茫然地看着四周,说道:“曹都督,这里就是洛阳吗?”
他说着生硬的汉语。
曹玮……曹彬之子,现今东海水师都督,扶着老者,说道:“这哪是洛阳,这是率宾府,离洛阳还远着呢。”
八旬老者激动说道:“那还等什么,快,快动身,我要见一见天子,祝贺朝廷建国五十年。”
曹彬道:“东平王莫急,陛下已经传来旨意,让我等好好护送东平王入京。”
八旬老者喘着粗气,说道:“那,那快一点,我怕身子支撑不住。”
八旬老者是大虞亲封的东平王,也是当年林仁肇跨海入东虞大陆第一支愿意与其往来贸易的殷人(印第安)部落酋长,汉名叫詹耆年。
大虞便是通过詹耆年与殷人往来,在东虞大陆建造城市,招募殷人部落百姓,传授他们知识文化,让他们懂得自己与西边的大虞朝廷同气连枝。